闽台民间天、地崇拜
天地崇拜由来已久,对天的崇拜大约始于夏代,对地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来对天地的崇拜逐渐人格化。古人认为,“天地”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源,所以“天地”是民间普遍信仰崇拜的一个主宰宇宙万物的至高无上的神。然而,“天地”无边无际,不便把它具体化,大多数庙宇没有“天地”的塑像或画像,只有“天地炉”来象征无处不在、无时不灵的“天地”之神。
“天”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是在地上有了至高无上的奴隶主国王以后才出现的,《尚书•召诰》中有“夏服(受)天命”的记载,商周时期形成了较系统的以“天”为核心的天命论,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支柱。历代统治者自称“天子”,代天统治人间,每年都要举行极隆重的祭天典礼,并下令各州县也要祭天,直到民国3年(1914年)还颁布了《祀天典礼》。民间称“天”为“老天爷”、“天老爷”、“天公”等,相信人间的一切祸福最终均由天定,在发迹通泰时,欢天喜地感谢它,遇到危难或不幸时,也总要呼天唤地祈求它。无论什么祭奠,都少不了要先拜“天地”,再拜其他神灵。
由于“天”是无形的,渺茫的,面对茫茫的“天”进行祭祀,心里总是觉得不够踏实。后来,百姓把“天”人格化,认为天庭上居住着众多的神灵,最高统帅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天”的化身,所以各地有数量众多的玉皇庙,玉皇阁。1981年,台湾有81座玉皇庙,其中台北市木栅指南宫右后方的灵霄殿最具规模,它富丽堂皇,集民间艺术之大成。彰化市天清观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晋江、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惠安等泉州籍移民共同出资建造。
闽台民间以正月初九(有的地方是五月十六)为“天公生”,家家户户要备办丰盛的祭品来祭祀。长汀县几乎家家户户在天井旁放置一张四方桌,称“天地桌”,虔诚者每天烧香礼拜。在台湾民间,同样也非常崇敬“天公”。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载说:“无不敬天,无不崇祀上帝,塑望必祈,冠婚必祷,刑牲设醴,主腆至诚”。特别是正月初九这一天,从午夜零时起,到当天凌晨四点止,都是举行祭典的时间。由于玉皇大帝至高无上,台湾人很敬畏他,所以极少有供奉其神像的,只有在神坛上立牌位进行膜拜。在台湾就连以玉皇大帝为主神的寺庙中,一般也很少能看到玉皇大帝的神像,而只有供奉香炉,台湾人称之为“天公炉”。
“天公生”这一天,每家都在正厅前设祭坛,一般是用两张桌子搭起的,分为上下两层,上桌供奉天公座,备有柑、橘、香蕉、甘蔗、苹果等五种水果,另有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豌豆等六斋。下桌则各备有五牲,供奉玉皇大帝属下众神。至午夜,全家无论老幼,都必须衣冠端正,按尊卑依次上香,同时每个人都要很庄重的行三拜九叩礼,之后大家就都跪在正厅内,烧一种称为“大寿”的金纸。此外,凡是有不满16岁男童的家庭,就要制作和男童年岁相同的“灯座”来烧。人们认为男子是天公所赐,以烧这种灯座的方式来表达对天公的谢意。这一天,往往还要通宵达旦地演戏欢庆,称为“天公戏”。在这一天台湾民间还有许禁忌,一般人认为,玉皇大帝诞生祭这一天是最可怕的,所以大小便器的妇女的内衣等不净之物,一律不得拿到外面去,以免被天公看到,而触犯了大不敬之罪,供奉玉皇大帝的五牲中的祭品,不准用母鸡,只能用公鸡或阉鸡,同时也不可发出秽言秽语,害怕因此而招致“上帝”的“天罚”。
土地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古人看来,土地能生长五谷,供人享用,给人类的恩惠莫大于焉,因此,就塑造出主管五谷的土地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王朝的出现,抽象化的土地之神的地位已大大下降,自然崇拜的色彩已渐渐消失,转而变为具有人格化的土地神,民间称为“土地公”、“土地爷”或“福德正神”等,其神像多是衣冠束带,白胡须,手持金银宝,完全是一副福寿相。
土地公的职能虽然与百姓的生活最为密切,但他是诸神中最低级的小神,经常独自一个居住在人们为他搭盖的小庙里,后来有好事者也许是怕他寂寞,就给他配了一位夫人,称为土地婆或土地奶奶。在农村的田头地角,屋前宅后,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写有“福德正神”的小石碑或小石龛,那就是土地公庙,数量之多为各种神庙之冠。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供奉“福德正神”,甚至连猪栏牛圈也有土地公守护。民间传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生日,也有的说是六月初六或腊月初八。人们在土地公生日这一天杀鸡宰羊,祈求土地公保佑人间五谷丰登,称“春祈秋报”。闽南地区在春秋二季都要祭拜土地公,并且还经常演戏酬谢土地公。后来,春秋祭社逐渐形成一种节日般的集会,叫“社会”。近代以来,农民在每月初二、十六要烧香祭祀土地公,俗称“做牙”或“牙祭”。“做牙”除二月初二的“头牙”和十二月十六的“尾牙”比较隆重外,其它祭日的祭礼简单,祭品也不太讲究。
土地公信仰,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台湾的土地公最早也是由大陆移民带去的,因为早期的移民,多从事农耕生产,他们终年开垦土地,所以把土地公当做自己土地的守护神来奉祀。最初奉祀土地公都利用自然岩石或大树,并且在岩石上或大树下绑上红布条或红纸,上书“福德正神”,便加以崇拜。后来演进到利用一地上好的木板刻上“福德正神”,再由炉主轮流带回家奉祀。最后演进到由各村落共同筹建土地公庙。
台湾的土地公庙的数量最多,据丸井圭治郎《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统计,1928年台湾有土地公庙669座,占台湾省寺庙总数的19.25%。台湾的土地公的神像通常也是衣冠束带,脸颊丰满,一副福寿相。在山林中供奉的土地公,多骑着老虎。在闽台民间,老虎被称为“虎爷”,是土地公的脚力,一切要听从土地公,没有土地公的许可,不敢伤害人。闽台许多土地公庙的神桌下安置一尊老虎,赌徒相信其张开大口像征着把钱财咬进来,故赌徒经常拜“虎爷”。小孩子患腮腺炎,传说只要在孩子脸上画“虎”字,即可消肿。
关于土地公的来历,台湾民间有多种说法。或传说土地公为周朝一位收税官,叫张福德,为人公正,能体恤百姓的困苦,做了许多善事。但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们想起了张福德为政的好处,于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比较流行的另一传说是:土地公原名张明德,是周朝人,为上大夫的家仆。主人在京任职,其爱女思父心切,每日以泪洗面,张明德看了心里难过,于是就不远万里护送小姐进京寻父。不料在途中遇到了大雪,天寒地冻的,小姐身体虚弱,几乎快要被冻死。张明德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小姐穿上,而自己却被冻死了。天上的瑶池主人金母娘娘见张明德舍身救弱女,深明大义,感其心术善良,就封他为福德正神,即成为后人所称的土地公。
台湾人对土地婆并不怎么尊敬,有些人甚至把她称为恶婆。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派遣土地公下凡保佑人民时,曾问土地公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回答道:“我希望人世间个个富有,人人过着快活的日子。”土地婆却出面反对:“人们应该有贫有富,才能各得其所,社会才会秩然有序。”土地公说:“那样的话,贫穷的人岂不太可怜了?”土地婆反驳说:“没有穷人,那将来我们的女儿出嫁,谁来抬她的花轿?”土地公无话可答。因此,世界上才有贫富贵贱之分。土地婆为了将来嫁女儿时有人抬轿子,而不想人人都富有,实在是私心太重,难怪台湾人对土地公倍加崇敬,对土地婆则很少有人去供她,土地公祠里,也只有少数供有土地婆的神位。